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联合推出百集微纪录片《信物百年》6月15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陈肇雄以小见大 以物正史揭开企业发展背后的动人故事
中国电科
信物名称:314甲中程防空米波警戒雷达
信物传承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信物年代:1953年
信物印迹:第一部国产雷达
信物讲述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陈肇雄
1950年2月6日,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响彻上海。为了破坏上海地区的经济恢复与建设,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飞机从当时盘踞的舟山群岛起飞,对上海多个重要的电力、供水、机电等生产企业狂轰滥炸。随之工厂停工、基础设施瘫痪,电力设备的损坏程度更是高达五分之四,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除夕,上海竟然一片漆黑。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解放初期,新中国雷达装备不足,金沙js93252甚至只能捡别人的雷达用,被炮弹打中,还不知是谁打的,一旦有空袭,金沙js93252难以做到及时预警与抵抗,哨兵们手中用的,甚至还是一部部望远镜。
当时的研究所里没有一张雷达图纸,只有一台样机,还缺少了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天线,这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在没有任何借鉴和参数的情况下,到底天线要怎么设计,申仲义只能带领他的团队从零开始。
就在研究人员对雷达天线的设计一筹莫展时,申仲义得知东北地区有一部苏联的防空警戒雷达,于是他立即前去观摩学习。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申仲义终于看清了苏式雷达的天线是上下排列的八木天线,也基本弄清了天线的物理尺寸。
1951年5月2日,凌晨1点的小红楼依然灯火通明。这是申仲义回到研究所后召开的第一场会议,经过一次又一次对比分析,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八木天线的探测距离更远,方位分辨率更加准确。在没有任何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申仲义带领他的团队,开始着手八木天线的实验。
想要仿制八木天线,需要进行无数次调整,无数次记录。天线各振子的长度、各单元之间的距离,如何匹配,丝毫的差错都能影响到雷达的探测精度。
那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更早,在那个资源极度紧张的年岁中,研究所没有暖气取暖,炭火也都是能省则省,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大家就在天台上围着组装的雷达跑步,一边跑步还能一边讨论雷达天线的架构。
从初夏到深冬,研究所几乎每天晚上都是灯火通明,每个人都有一股盼望着早日研制成功的韧劲。他们每天工作18个小时,有时晚上回到宿舍,想起新办法,又悄悄回去实验,当时小红楼的管理严格,没有加班证,警卫是不让进办公楼的,大家只能跟警卫商量,实在没办法,还得“吓唬”警卫,工作没做完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才能进去干活。研究室人员的实验测试稿,也早早堆满了三个大箱子。
68年前,中国的雷达工业从这部“314甲”雷达起步,金沙js93252突破了技术封锁,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飞跃。68年后,金沙js93252保障“两弹一星”,为“神舟”飞天护航,先后研发了舰载雷达、机载雷达和预警机雷达系统。
从修配仿制到自力更生,中国雷达人通过在技术领域的不断探索和攀升,由陆向海,由空向天,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阅兵中,地面雷达、舰载雷达、机载雷达、预警机警眼……各类装备纷纷亮相,它们凝结着历代雷达人的智慧与汗水,时刻执行着警戒任务,为祖国的和平与安宁守护一片没有盲区的天空。
文章转自:中电博微公众号